近年来,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接续实施“绿色农资”行动、“绿色农资”升级行动,部署推进系统农资网络体系建设,促进了系统农资供应服务工作,进一步提高了供销合作社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和水平。
山西省临汾市吉县供销合作社以省级“绿色农资”试点建设为契机,紧扣苹果主导产业,通过构建县乡村三级网络、推广绿色技术、推动全链协同,有效打通为农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其以“生态优先、科技赋能、产业融合”为核心的实践,不仅保障了区域农资稳供优供,更探索出“绿色农资”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互促共进的新路径,为系统内推动农资绿色转型、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。
2024年7月19日,吉县被山西省供销合作社列为省级“绿色农资”升级行动试点县。目前,全县农资市场运行平稳,2025年上半年,全县系统销售各类化肥6000余吨、农药350余吨、各类种子13吨,在保障本地农资供应的同时,兼顾调节沿黄周边县(市)农资市场稳定,致力于构建沿黄绿色农资市场服务一体化格局。 搭建三级服务网络 打通绿色农资“最后一公里” 争取上级政策支持,加强顶层设计。吉县供销合作社加入山西省供销合作社农资集采集配联盟,以供销合作社为主体推进农资供应绿色化、服务精准化、监管制度化。依托省、市政策支持,成立专项领导小组,由供销合作社牵头,联合农业农村、果业等部门开展了农资市场现状调研,全面掌握了全县农资市场现状,确保系统春耕、三夏、秋冬种等重要农时农资业务运营顺畅衔接、高效运转。 积极推进县域农资流通网络建设。吉县供销合作社搭建了以吉县农资公司为支撑,55个农资服务网点为触角,链接15个农资交流微信群,覆盖县、乡、村的三级农资流通服务网络体系;深耕吉县县域农资市场,辐射带动沿黄周边县、市农资市场稳定,发展连锁经营、统一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;扩大乡镇直供直销,加强与基层社、农村综合服务社等基层网点的共建共享;开展电话预购、网上下单、农资销售微信群、农资订货会、送货到田间等服务形式,夯实为农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。 推广绿色技术应用 促进减量增效与循环利用 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。吉县供销合作社组织引领合作社社员,深入合作企业洪洞布农科技有限公司,参观学习沼气发电、秸秆发酵以及有机肥生产流程,扩大有机肥等新型增效肥料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采购供应;组织农业专家调研,逐年取消苹果花“露红”期植保计划(当区域生态成果实现资源化,害虫被食物链完全控制,为保护蜜蜂等昆虫,此阶段苹果植保措施将会逐年弱化后废弃),保护生态成果,降低生产成本;鼓励供销合作社引领木炭加工企业——吉县林嘉盛工贸有限公司,尽快启动加工木炭副产物——木醋液的研发,并探索应用于合作社苹果病虫害防治、有机肥还田等生产环节,降低生产成本,开辟“绿色农资”属地小循环经济圈。今年以来,全县系统有机肥销售量同比增长15%,水溶肥销售量同比增长27%。 规划发展“绿色”农资试验田。今年开春以来,吉县屯里镇供销合作社、吉县农资公司结合自身辐射区域及不同小气候特点,规划了7块玉米试验田,开展测土配肥服务,利用植物异类相克原理尝试密植套种,同时运用机械除草等技术减少除草剂等农药使用,充分发挥小气候资源优势,打造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绿色种植标杆。 加强合作拓展金融服务。吉县供销合作社积极对接宁波银行、吉县农商行、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,开展深度战略合作,将金融产品与“绿色农资”推广相结合,协助合作社申请农资贴息贷款,降低推广阻力,为“绿色农资”试点工作提供持续保障。 产业融合发展创新 从生产到营销的全链条升级 深化农业社会化服务。吉县供销合作社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服务方式,依托县域系统3个基层社、3个综合服务社、6个惠农服务中心(站)、3个庄稼医院,积极与农民签订服务合同,开展测土配方施肥、代耕代种、统防统治、生产托管、技术培训、金融服务等多元化、“一站式”的农业社会化服务。上半年,新增农业生产托管面积600亩,全系统全托管农业生产面积达6000亩,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8000亩,不断提升农资经营服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。 农旅电商联动塑造供销品牌。“吉县苹果”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授予区域公用品牌,吉县供销合作社连续打造了“壶口供销人家”“农资直播间”两个带货共享平台,并联合县农商行、山西工商学院、邮政公司开展直播带货培训,将“绿色农资”列为退伍军人优抚产品,通过反向服务模式持续巩固市场份额。拍摄《我是农资代言人》《屯里供销人》等短视频,凭借怀旧情怀增强群众对供销产品的认知度,相关短视频播放量突破10万,关注量达1万人次,为“绿色农资”推广拓展了新型宣传渠道。 细化入社服务增加社员黏性。吉县供销合作社开展社员健康帮扶排查,创新接力义诊服务,搭建社员医患帮扶通道,设立专门的社员服务窗口,对困难社员启动救助程序,增强社员归属感与优越感,有效提高了农民入社积极性。上半年,新入社社员1500人,为订单农资储备提供了充足空间。
责任编辑: 周钰